1蛋鸡育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1蛋鸡产业特点
中国蛋鸡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当中,呈现出以下特点:中国蛋鸡饲养量约12亿只,占世界蛋鸡饲养总量的40%左右;其中,中国白壳蛋占到l%、褐壳蛋58%、粉壳40%、绿壳1%。美国白壳蛋95%、褐壳蛋5%;壳蛋销售超过95%;高产蛋鸡引进与培育鸡种共存,国产化比例显著提高;地方特色鸡蛋产量占鸡蛋总量lO%左右,有增加趋势;终端市场中地方特色鸡蛋多按个销售.高产粉壳鸡蛋也有按个销售现象:蛋鸡业向高投入、大规模、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转型;北降南增,北方总量减少、南方总量增多,主销区总量增多、主产区总量减少。蛋鸡产业的新常态变化决定了行业发展需要培育适合中国市场的蛋鸡品种。
1.2蛋鸡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诉求
扩繁场:产蛋数多、每个种蛋耗料少、受精率高、99-化率高、抗病力强一成活率高.淘汰鸡体重适中。
商品代场:产蛋数多、耗料低、抗病力强一成活率高、蛋壳品质好、淘汰鸡体重大。
鸡蛋经销商:寻求最大利润,价格低、按个销售的要蛋重适当小、蛋壳颜色一致有光泽、破蛋少、鸡蛋分级(大小一致);控制鸡蛋价格、引导品种推广。
淘汰鸡经销商:羽毛脱落少、体重较大、肌肉附着好,“卖相影响价格”。
消费者:低价、优质(凭经验,小粉蛋等于优质、低产等于优质、放养等于优质、高产不优质)、安全(自身不能掌控),“卖什么吃什么”。
政府:以全面保障食品安全为主。综合其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诉求,育种企业承载各方需求,压力巨大。
1.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其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包括(表1):
1.4育种方面存在的问题
商业化育种时间短,海兰公司1937年创立,近80年积累,国内不到30年。商业化育种加剧垄断,限制了技术交流和学习。
育种企业“软实力”跟不上“硬实力”,产一学一研一推利益联接不顺畅,管理、技术不到位。
消费需求的多元化过多地赋予了鸡蛋和老鸡外貌特征要求,增加了技术难度.分散了育种力量。
健康状况改善、育成成本增加和后期蛋壳品质改善,蛋鸡利用期不斯延长(60周龄左右一72周龄一80周龄一100周龄),早期选种准确性不高问题逐步显现。营养需要、疾病净化等品种适用性技术不配套,影响遗传潜力发挥。
1.5相同品种饲养效果不同
品种“好坏”只反映了鸡种某个性状遗传潜力的高低。高遗传力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小(体形外貌、蛋壳颜色);低遗传力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大(产蛋数、成活率)。
I.6引种方面注意事项
调查目标市场需求:褐壳蛋、粉壳蛋等的批发零售价格和销售量比例,经销商按斤/个购买、销售方式。消费者按斤/个购买方式。淘汰鸡上市日龄和体重需求。掉毛与价格关系。
调查同类鸡种及各品种生产性能:选,,择高产、稳产、优质、低耗、抗逆性强品种,应特别重视产蛋周期、产蛋数、开产日龄、开产蛋重、平均蛋重、蛋壳颜色、料蛋比、各期成活率、蛋品质、淘汰鸡体重、毛色、胫色、脱毛情况等,种鸡产蛋数、种蛋合格率、每个种蛋耗料量、受精率、孵化率、淘汰鸡体重等。
此外.还要调查同类鸡种及各品种的适应性.调查鸡种的消费区域及市场需求,调查供种单位的资质与服务水平,确定引种代次及引进产品的形式——种蛋、雏鸡、后备鸡,选择引种季节,调查供应鸡种的价位,并审视自身条件等等。
2蛋鸡育种的要点
2.1蛋鸡育种总体思路
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资本为纽带(依托集团公司)、科技为支撑(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品种 创新体系。
研究褐壳蛋鸡、粉壳蛋鸡、矮小粉壳蛋鸡和地方特色蛋鸡品种需求及其它育种企业的产品质量.制定新品种培育规划,尽量避免同质化、低水平、小而全的重复育种。
育种目标是一切育种工作的基础。准确判断市场需求,科学确定育种目标,避免育种过程中频繁地修正育种目标。尽可能收集不同来源的洛岛红鸡、洛岛白鸡、浅花苏塞斯鸡、白来杭鸡等的高代次育种素材.提高育种素材的基础水平。
加大自主品种的培育力度,尤其是经过市场检验已育成品种的持续选育和疾病净化工作,切实增强自主培育品种国内外竞争力。
科学严谨地确定选育方案和选育程序,并用最经济的方法运行选育方案和选育程序尽量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立高质量、高效技术服务体系,并获得实际性能数据和客户意见反馈。研究品种适用性关键配套技术.增加品种竞争的协同能力。
2.2蛋鸡育种基本原则
蛋鸡育种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育种目标的市场性、选育性状的一致性、选育方法的科学性、选育程序的规范性、测定资料的完整性、管理措施的稳定性、选种结果的准确性、育成品种的合法性。
2.3蛋鸡育种的几个基本概念
鸡种:严格来讲鸡种不是一个育种学概念,可以是品种(如地方鸡种),也可以是配套系(如引进鸡种)。
品种:有一定的经济性.能满足人们需要,经过人工选择,主要性状遗传性比较一致且稳定遗传的生物种群。
品系:品种内的一种结构形式.育种工作最基本的种群单位.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包括:地方品系、单系、群系、近交系、专门化品系。
配套系:按育种目标,培育若干专门化品系,再按市场需求开展品系间杂交配套,生产杂种后代作为经济利用的生产模式/配套模式。